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清明:寒食东风里的古风长卷



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道出了清明祭祖时的庄重肃穆。除了扫墓、祭奠先人,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时节,既有缅怀先辈的悲辛泪,又有踏青出游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气和节日。

051582c4b55968d2ed5a2d2289f56fe0.jpg


刻入夯土 四千年陶寺的“定点观测法”
清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宋代《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早在四千多年前,陶寺先民就采用“定点观测法”——在观测点通过夯土柱间缝隙追踪日出方位。“古人观测到阳光穿过某道缝时,便知安排春耕、祭祀的时间到了。”参与实测的考古学家冯九生曾解释。陶寺古观象台最北侧的缝对应夏至(6月21日),最南侧的缝对应冬至(12月22日),中间的7号缝,则对应春分(3月2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曾带队连续15年在陶寺古观象台进行实地模拟观测与研究,发现春分节气后太阳每日北移,到3月28日这一天,太阳正好穿过第8号柱缝,此时太阳方位角十分接近正东方向。据推测,它便是4000多年前先民做重要祭祀活动的节气。这个被先民刻入夯土的节气,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高度吻合,在陶寺一带,清明祭祖活动往往在清明节气前一周就已经开始了。
令人惊叹的是,现代天文学计算显示,因黄赤交角变化与岁差影响,公元前2100年的清明确实出现在3月28日前后。
祖辈传下来的日子,原来刻在四千年前的夯土柱上。
8fd51dbbcd175c5bc6e20a559b716c48.png陶寺古观象台 图/王建敏
纸鸢系古今 清明不只雨纷纷
唐代是寒食清明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中唐以后,寒食节开始融入清明节,并逐渐被清明节取代,其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也更加丰富,形成了“祭祖追思”与“迎春宴乐”的双重文化内核。
在古人眼里,清明节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秽气。因此,放风筝作为艺术表现题材,也被运用在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创作之中。
走进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清光绪版杨柳青年画《放风筝》,突出表现清明时节人们放纸鸢的快乐图景。画面中的8个人物,每人手里都牵着形态各异的风筝,谈笑间风筝高高飞起。天津人不仅喜欢放风筝,还喜欢研究风筝的制作工艺,因此出现了专门靠制作风筝而出名的风筝制作名家,其中“风筝魏”颇具盛名。民国初年,天津风筝制作空前鼎盛,魏元泰,人称“风筝魏”,研制风筝二百余种,还创造了折叠式风筝,这些风筝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便于携带。


e02d7e81493ef0a5e98be20b33846352.jpg


除了放风筝外,无论古今,人们都会踏青郊游,进行一场春日的狂欢。《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北宋清明盛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天津博物馆中,杨柳青年画旧版新制《欢天喜地》里,几小儿正在春和景明中欢快蹴鞠;藏于山西博物院的金大定九年木雕阑额构件——“女子梨下荡秋千”浮雕,以“剔地隐起”技法刻画清明民俗:女子足踏秋千板,身后梨枝低垂,道破木雕“梨”与“离”的语义隐喻,另外,构件榫卯处的三组方胜纹暗含《庄子》“死生为徒”的循环哲思,让一方木雕成为融合民俗与哲学的文化密码。
迈入现代,人们延续着踏青放鸢的春日雅兴,更赋予了节日新的内涵:故宫用数字技术让清明上河图“活了”起来;年轻人将青团改良为芋泥、咸蛋黄等各种新口味,让传统食物成为“网红”;网上“云祭扫”“植树代祭”等低碳方式,既承载追远之思,又呼应生态文明理念。
清明,始终是中国人调和生死、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它提醒我们:对逝者的追忆,终将转化为对生命的珍重;对传统的守护,永远需要与时俱进的诠释。正如那跨越千年的清明雨,既湿润了历史的碑铭,也浇灌着未来的新绿。
(李君系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部技术部主任 张亚军系山西省长治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李君、张亚军

编辑李悦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