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中国气象部门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深度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气象基础设施“硬联通”、工作经验机制“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携手周边国家共同书写气象国际合作新篇章。
凝聚防灾减灾合力
“收到数据,非常感谢!”2024年9月9日,越南国家水文气象总局收到来自中国的气象数据后回复。
在台风“摩羯”影响期间,中国气象局迅速响应越方气象部门请求,提供中越边境(红河段)的降水量数据和更高分辨率的实况数据,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联防联控合作,支持防汛救灾工作。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各国地缘相接、民心相通,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2024年8月,中国气象局与老挝气象部门共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中国帮助老挝建设了一个很好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这将帮助老挝社会、经济部门更好地应对洪水、干旱等灾害。”老挝气象水文局副局长维恩赛·马尼翁说。
他也曾在参加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时表示,该论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将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气象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和老挝气象部门长期以来在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友好伙伴关系,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在国家气象中心了解气象预报工作。庄白羽摄影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基于海外云节点搭建东盟综合信息平台门户页面,整合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卫星遥感等多类数据资源,实时交换覆盖东盟全域的实况再分析产品、全球卫星拼图产品,以及全球雷达产品等10余种多源实况产品,实时提供东盟十国气象实况的可视化服务,向马来西亚、越南等6国气象部门开放相关业务,构建区域灾害联防联控网络。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联合高校和企业研发中国—东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融合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卫星数据和技术,并到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技术培训,为当地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该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对科学指导南塔河三号水电站的安全生产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老挝琅南塔省能源与矿业厅厅长森邓·辛马尼翁说。
马来西亚彭亨大学教授卡马鲁也认为该系统有助于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希望持续通过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共同提升气象科学研究水平。
2024年8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风云四号B星监测到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出现强烈的雷暴单体;2025年3月22日,通过风云三号D星监测到韩国中部山区存在密集火点……目前,风云气象卫星为东盟、中亚、东北亚近30个国家提供台风、强降雨、洪涝、沙尘、火情、高温、雪灾、地震等遥感监测服务,有效助力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灾害防范与应对工作。
风云四号B星监测到的蒙古国沙尘天气
2025年2月24日,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制作发布提示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将出现中到大雪天气的监测预报专报,并迅速将专报发送给阿富汗气象局气象预报员穆吉布·乌拉·哈基米亚尔。
“预报很精准!感谢中国气象部门支持,我将根据专报制作深度分析报告,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穆吉布表示,自己曾参加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产品应用国际培训班和“一带一路”国家风云气象卫星应用研修班,收获颇丰,希望双方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
拓展人才交流合作
中国人常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乌兹别克斯坦也有谚语:“兄弟情谊胜过一切财富。”
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被誉为“白金之国”。新疆气象部门开展中亚棉花主产国棉花产量预报方法研究,建立全球主要产棉国近30年棉花产量的数据库,并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专家建立了交流联络机制,与塔吉克斯坦国家水文气象局、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等近10个中亚、南亚国家的相关单位、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互访和学术交流。
2024年6月26日,第一届中国—中亚气象合作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将在区域、次区域和国家层面共同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共同提高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新疆气象部门还组织国内和中亚各国科学家,联合编写中亚区域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黑龙江气象部门开展俄罗斯气象专家短期业务交流访问,加大俄语业务人才培养力度,并建立微信工作群、开设固定邮箱账号,畅通双方日常沟通渠道,为后续双方人员交流打牢基础。
“中俄业务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持续深化业务领域交流,共享观测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共同提高边境防灾减灾能力。”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水文气象及环境监测局局长鲍里斯·维克托罗维奇·古拜说。
目前,“黑龙江气象”APP已完成俄文版开发,当极端天气来临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气象局将同步发布俄文版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和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持续开设气象预报、风云气象卫星应用等国际培训班,多位来自中亚国家的学员参加。
来自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蒙古的气象访问学者也加入与中国的气象合作,深度参与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构建、风云气象卫星科技创新、气候变化研究等多项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工作。
今年6月,上海市气象局将举办人工智能赋能全民早期预警国际培训,在邀请多位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领域专家授课的同时,还将通过沉浸式系统体验、交流论坛和文化考察等活动,促进多国气象部门学员“面对面”“心连心”。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气象部门将继续致力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携手“金不换”的好邻居们开展早期预警和适应气候变化实践,实现共同发展。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蒋芷晴
责任编辑:张明禄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