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全国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助力气象工作者“云上见”
最近,“追风少年”风羽酱-sdk去中央气象台体验预报员一天的视频火了。视频里,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加一个全国所有县级以上气象部门每天雷打不动同时上线的预报商讨会——早间天气会商。而打破空间界限,让来自中国甚至全球每一个坐标上的观点、思路及图像、数据无缝碰撞的平台,叫做全国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以下简称“会商系统”)。会商,是天气预报结论发布前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高性能计算机能够计算得出精细化的预报结果,但这些客观产品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必须要靠预报员依靠自身经验,综合分析、合理调整。因此,长期以来沟通交流都是预报员的刚需,构建会商系统的初衷就是方便各级各地预报员更好地开展沟通交流。2003年第一代会商系统正式启用,图为2003年国庆天气大会商 图片来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视频会商出现之前,预报员多用电话交流。2003年,第一代会商系统正式启用,使预报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形象且直观。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会商系统是助力预报员成长的大平台,对提高疑难天气预报技巧、提升精细化预报能力和预报员个人成长都十分有帮助。”近22年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不断对会商系统进行改进,会商系统从单纯的“面对面交流”变得越来越“全能”。初版的会商系统仅能传输一路信号,看人还是看数据,不得不“二选一”;2006年,会商系统首次实现双路传输,让预报员能在观看对方会商材料的同时,也能看到发言人的画面;2012年,会商系统步入高清时代;2019年,随着“专网”会商与互联网视频系统打通,第四代会商系统正式启用,可支持全天候、跨地域接入,参会人员仅需一部手机即可接入会商,会商系统从此走进“云会商”新时代。创新和迭代让会商系统的技术属性不断增强,也让应用场景的边界越来越广阔。2008年,会商系统支撑应急通信车在鸟巢周边开展北京奥运会现场会商服务。图片来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期间,会商系统第一时间连通了赶赴受灾地区的气象应急车。一方面将气象服务的阵地推进到最前线,一方面将后方制作出的预报服务产品及时送达前方。2008年,北京奥运会珠峰大本营视频会商。图片来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气象部门首次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开通了会商系统。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路鸿作为亲历者感慨道:“我们派出两名同志,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大本营安装了卫星天线和会商设备,架起了会商桥梁。”2018年,香港、澳门气象部门实现了与中国气象局常态化天气会商。不仅如此,随着名头愈发响亮,今天,气象部门会商系统也早已从汇集众智的交流工具,“进化”为气象部门强化主动、互动、联动机制,汇聚部门之力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部委、科研院所主动开通了与中国气象局的会商线路。如今,会商系统服务领域已涵盖天气会商、灾害应急、工作部署、技术培训、复盘总结等,是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未来,会商系统还将挑战哪些可能性呢?信息中心运行监控室主任孙海燕透露:视频即服务(Video asa Service),视频会商未来将泛化成为一种通用组件,一种在业务系统建设中随时可以拿来使用的用品,深度融入到预报预警、指挥调度、运维、培训、党建中。同时,会商系统也将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天气会商一结束就能自动整理出会商中各单位的发言要点,会议的调试和测试也将更加智能化。目前,会商系统正在规划将图像清晰度翻倍,全面升级到4K分辨率。所以,在未来的某一天,“进入4K版会商系统讨论那朵‘丝丝分明’的云”,这个场景,你期待吗?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闫泓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