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传统建筑里的气象巧思

从渤海之滨到西南群山,从黄土塬到北疆雪原,散落其间的传统民居,从来不只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大地上流动的文化印记。胶东的海草房凝结着渔乡生活记忆,黔地的侗寨鼓楼延续着少数民族精神,豫西的地坑院沉淀着黄河农耕文明,北疆的禾木木屋镌刻着边疆岁月故事。它们以独特的建筑形态,将适应气候的巧思与传承文化的使命紧紧相融。

新疆禾木村木屋

红松筑家园风雪藏尽边疆情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湖畔,禾木村的木屋掩映于河谷林间。作为全国现存三大图瓦人村落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禾木村承载着图瓦人百年历史记忆。

禾木村木屋的雏形可追溯至早期的半地穴式“地窨子”——人们在地下挖坑立柱,覆以兽皮与茅草,以适应图瓦人作为游牧民族“冬则穴处”的需求。历经百年变迁,这些木屋从狩猎临时住所演变为定居家园,1964年边防派出所成立后成为“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护边象征。

木屋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缩影。图瓦人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苏尔笛声悠扬回荡,呼麦吟唱穿透林海,古老的艺术在木屋中代代相传。随着汉族、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居民陆续迁入,不同文化的技艺与习俗在这里交汇碰撞。如今村口的“百年老屋”便是缩影——由20世纪曾在此定居的俄罗斯人所建,经修葺后成为集展览、民宿、演艺于一体的文化园,马蹄乐队在此用多民族乐器演绎民间音乐。

禾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降雪频繁丰沛。为此,木屋采用“半埋式”设计,大半墙体嵌入地下,有效隔绝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严寒;屋顶呈陡峭的人字形,利于厚重积雪自然滑落,避免压塌屋体。更为精妙的是,木材缝隙间填充着一种名为“努克”的特有苔藓。这种植物遇水膨胀、遇寒收缩,夏季透气散热,冬季紧密闭合,再配合黄泥形成天然保温层,构筑起一道高效防寒屏障。

在建造工艺与空间布局上,木屋尽显因地制宜的智慧。建筑原料取自阿尔泰山的红松,经砍削锯刨制成梁、柱、檩等构件,无需一根钉子,仅靠木头两端的挖槽嵌扣便能牢固咬合。屋顶以橼木铺就,抹上混合草料的黄泥防水。室内采用“平顶+尖顶”的双层结构,下层居住,上层储物,最大化利用空间。院子的木栅栏、牲口圈均用松木搭建,历经岁月氧化成温暖的金黄色,与木屋、白桦林构成和谐的视觉体系。

如今,禾木木屋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标志性景观,也是生态与人文共生的典范。

29102be44e3e763d60f84358ab769ae3.png
新疆禾木村木屋 图/王启迪

山东威海东楮岛海草房

石墙托草顶百年住着渔家人

在山东威海荣成市,有一座三面环海的小渔村——东楮岛村。这里静卧着650间至今保存完好的百年海草房,它们以石为墙、以海草为顶,屋脊高耸如鱼背,宛如凝固在时光中的渔家诗篇。

东楮岛村的建村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据《荣成县志》记载,“邑中罕见瓦屋,砌以石,覆以茅、苫以海带,仅蔽风雨”。村里最古老的海草房建于清顺治时期,历经三百余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是研究胶东地区渔民生活史和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海草房的构造与荣成沿海夏季多雨、冬季寒冷、海风强劲的气候密切相关。其屋顶以厚达数吨的海草铺设,抗风性强。约五十度的坡度利于快速排水,避免雨水集聚导致海草腐烂。半米厚的石墙与草顶共同形成保温层,实现“冬暖夏凉”的居住效果。海草本身含有大量盐分和胶质,能防腐防虫,使房屋寿命长达百年以上。

建造一栋海草房需七十多道工序,从采石备料、下海捞草,到垒成石墙、逐层苫顶,全是手艺活。其中“苫顶”最为关键——工匠从屋檐开始,用黄泥将海草逐层固定,不使用任何黏合剂。此外,为防止鸟类筑巢,工匠常在屋顶覆盖废弃渔网。

海草房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海草房一度被视为贫困的象征,许多村民拆掉海草房改建瓦房,这一传统建筑技艺面临失传危机。2006年成为重要转折点,荣成海草房建筑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草房的价值重新获得认可。2007年,东楮岛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村里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鼓励村民自行修缮海草房,或交由村集体统一保护开发,村里打造海草房特色民宿,使古老建筑焕发新生。2017年,东楮岛村建设海上平台、海洋牧场等旅游设施,打造集海底观光、休闲垂钓、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今天的东楮岛村,海草房屋内已配备现代化设施。这些承载百年记忆的民居,向世人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智慧。

61c156c98f3752b1efd0ac73b1a4d557.png
山东东楮岛海草房 图/李信君

贵州肇兴侗寨鼓楼

木楼立千年满载侗乡情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群山环抱中,坐落着“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寨中巍然耸立的鼓楼,蕴藏着侗族人民适应自然的智慧。

鼓楼在侗语中称为“Dous Louc”,意为“寨中之胆”,是村寨存在与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根基。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分属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形成“一寨五楼”的独特格局。据《黎平府志》记载,鼓楼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是侗族社会从分散部落联盟向聚居村寨共同体转型的产物。

鼓楼曾兼具瞭望与击鼓传讯的防御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其军事功能逐渐淡化,文化传承与社会聚合功能则日益凸显。如今,鼓楼仍是侗族大歌传承、芦笙比赛、讲款议事等活动的核心空间,是侗族文化认同与精神凝聚的象征。

肇兴鼓楼为纯木结构,通体不用一钉一铆,以榫卯相接,层层叠架而上,形似密檐式塔。楼身多为三至十五层奇数,取“阳数”之吉,寓意生长向上。楼顶多为攒尖顶或歇山顶,覆以小青瓦,顶尖常置葫芦宝瓶,象征吉祥。鼓楼平面多为四、六或八边形,结构稳定,重心下沉,具有良好的抗震与抗风性能。内部空间开阔,中置火塘,四周围以板凳,可容纳数百人聚会。

黔东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冬季湿冷。鼓楼的建筑形态与构造细节,也体现出对当地气候的应对——底层常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檐口高挑,利于空气流通,驱散湿气。火塘既可取暖,也能除湿驱蚊,改善微气候;层层出挑的屋檐可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屋面坡度陡峭,小青瓦铺砌严密,利于快速排水;多边造型与逐层收分的塔身有效分散风力;木材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配合火塘与通风设计,形成自然调节的室内环境。

2006年,侗族鼓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鼓楼等传统建筑修缮保护力度,并将营造技艺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如今,肇兴侗寨已成为黔东南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村民依托鼓楼开展侗族大歌展演、手工市集等活动,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富民”。

c1952a16c302446300ec87bc4249a6e0.png
贵州肇兴侗寨鼓楼 图/黎平县融媒体中心

河南陕州地坑院

黄土藏窑居一院调节四季温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广袤的黄土塬上,有一种“地下生,地上长”的独特民居——地坑院。这种被誉为“天井窑院”的古老建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中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据考证,陕州地坑院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彼时,黄河中游的先民已敏锐察觉到黄土“直立性强、不易坍塌”的特性,开始挖掘洞穴作为栖身之所,这便是地坑院的雏形。到了汉代,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地坑院的形制逐步成熟。明清时期,陕州地处中原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人口流动频繁,文化交融加深,地坑院的营造技艺也臻于鼎盛——不仅布局更为规整,更融入了“八卦”“风水”等传统理念,演变为集居住、储物、防御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活空间。

陕州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风力强劲。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地坑院“深藏地下”的设计恰如其分地扮演起“天然气候调节器”的角色。院落深入地下5—8米,黄土层的隔热性让洞内形成稳定的微气候,使得夏季洞内温度比地面低12℃—16℃,村民无需借助降温设备便能安度酷暑;冬季则因土壤的保温作用,洞内温度维持在8℃—12℃,仅靠土炕供暖即可抵御严寒。同时,针对春秋季的大风,地坑院“低于地面”的形态能有效阻挡气流,避免沙尘侵入室内。而夏季的短时暴雨,可通过院落中央的“渗井”和四周3至5度的排水坡快速疏导,依托黄土良好的渗水性排入地下,既防涝又能补充地下水源。

地坑院多为正方形,边长约12—15米,院落四角挖一眼“旱井”,既加固了地基,又能收集雨水备用;窑洞数量多为8孔或12孔,所有窑洞均朝向院落中央,确保冬季阳光能均匀照射进洞内,提升室内温度。窑洞的拱顶设计尤为精妙,弧形顶部能分散黄土的压力,防止墙体坍塌,还能减少雨水滞留,降低渗漏风险;窑壁会涂抹一层混合了麦草、石灰的黄泥,这种“复合材料”可增强墙体韧性,调节洞内湿度,避免黄土干裂导致的风沙渗入。此外,地坑院的入口多设计成30°左右的斜坡,外侧种植枣树、椿树,树木能遮挡夏季烈日,其发达的根系还能固定黄土,防止水土流失,形成“建筑—植被—土壤”共生的生态系统。

如今,当地气象部门谋划在部分院落设立“气候适应型建筑”科普点,通过实物展示与互动体验,让游客体会传统建筑与气候的关联。而“地坑院营造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探寻黄土深处的千年智慧。

2ba097d843ef26e50cb743ad20c06dab.png
河南陕州地坑院 图/张志光


作者:何玉婷 王启迪 谷可心 王小宁 杨昌达 戴翠贤 郭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