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美好风光。然而,春季气温多变、空气干燥,人体生理机能正处于调整阶段,隐藏不少健康隐患,如花粉过敏、脑卒中、呼吸道疾病等一系列健康挑战。那么,为什么春季会成为这一系列疾病的高发期?应如何有效地应对呢?
花粉过敏的健康防线
随着气温回暖,花朵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的花粉成为过敏体质者的头号“敌人”。花粉过敏,又称花粉症,是一种由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春季是花粉传播的高峰期,尤其是杨树、柳树、桦树等树木花粉。当花粉进入人体后,会触发免疫系统产生过敏反应,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甚至引发咳嗽、哮喘等全身症状的出现。
自然界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桃花、杏花等“虫媒花”因花粉颗粒大、有黏性、质量重,不易随风飘散,主要依靠昆虫传播,较少引发过敏症状;而圆柏、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粉属于“风媒花”,花粉质量轻、数量多,被风吹后在空气中大量飘浮,易致敏。
花粉过敏程度与花粉浓度紧密相关,而花粉浓度与气象因素有关。在春季,晴朗、湿度低、风速稳定的天气最适宜花粉传播。天津市气象局研发的花粉过敏气象指数有4个等级的划分,1级预示花粉季开始,建议有过敏史者准备药物;3—4级表示花粉暴发期,建议减少户外活动,加强个人防护。
面对花粉过敏,决不能掉以轻心。过敏体质者可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花粉过敏气象指数,以便及时了解花粉浓度和过敏风险提前做好防护。避免过敏原接触,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日子,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在清晨和傍晚花粉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在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和护目镜,以减少花粉对鼻腔和眼睛的刺激;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洗脸和洗手,以减少花粉在身体上的残留;还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或鼻喷剂等来缓解过敏症状,若过敏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应及时就医。
图片:王畅
构建防范脑卒中的健康防护网
春季昼夜温差大,血管易收缩,血压波动增加,是脑卒中的高发期。例如,在天津地区,每年3至4月是脑卒中发病的高峰期,而2月的发病人数略少。这是由于温度剧烈变化,特别是春季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增加诱发脑卒中的风险。此外,脑卒中的发生还与个人身体素质、不良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
预防脑卒中的要科学管理基础疾病、防寒保暖、调整生活方式,并提升急救意识。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按时服药并监测相关指标;外出时戴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避免骤冷导致血管突然收缩;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果,如大白菜、菠菜、西兰花、花菜这类含维生素高的蔬菜,水果可选用雪梨、香蕉、葡萄、橙子、苹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增强患者的体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激动;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应学会快速识别脑卒中症状,如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在发病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专业救治。
守护呼吸道健康
春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天气忽冷忽热。在北方,空气相对干燥,容易导致人体呼吸道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进而增加患上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都是春季常见疾病。临床医学统计资料显示,春季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预防呼吸道疾病,公众需做好保暖,春季早晚温差大,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引发免疫力下降,注意重点部位保暖,护好颈部、背部和脚踝,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保持呼吸道湿润,多喝温水,避免黏膜干裂;戴口罩、勤洗手,阻止病毒、细菌通过接触传播至呼吸道;室内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排出污浊空气,换进新鲜空气;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提高呼吸道防御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郭玲 樊文雁 丁净
责任编辑:王畅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