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寒意未消。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人们往往急于脱去厚重的冬装,享受轻盈的春日时光。然而,传统养生观念中常提到“春捂”。那么,“春捂”有何科学依据?又应如何把握“捂”的时间和尺度?
何为“春捂”?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应过早脱掉棉衣,以保持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情况,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而从气温角度讲,初春时节,气温变化较大,过早脱掉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受寒,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呼吸系统疾病、冬春季传染病等都可能趁机“找”上门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主任医师张颖表示,“春捂”并不只是多穿,要“捂”得恰到好处大有学问。
“捂”对分寸——“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但要是“捂”后感觉身体出汗,则需早点换装。因为捂出的汗如果长时间停留,反而容易让人受风着凉,损害健康。张颖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即多穿几层不同功能的衣服,以便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
“捂”对时间——盲目“捂”不可取,何时可以不再“捂”呢?张颖建议,可以遵循“815”原则,即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意味着气温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变化,此时需要继续“捂”,早晚注意添衣;而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并且持续一两周的时候,说明气温渐渐稳定,这时就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捂”对部位——“春捂”并非全身包裹,而是有针对性地保护一些关键部位。如,“捂”首足,头部和双脚是散热的重要部位,也是易受风寒侵袭的地方。因此,早春时节应特别注意头部的保暖,避免过早摘掉帽子;同时,双脚也要穿厚袜子,避免受寒。“捂”腹部,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林禹彤
责任编辑:闫辰宇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