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天气如何让景色“美”出不同感受?

俗话说,“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西湖阳光明媚、碧波荡漾的样子美不胜收,然而很多人却偏爱西湖的“雨雾”模样。有了天气加持的景观,为何能“美”出新高度?


  浙江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比我国大多数城市,更加温暖湿润。当地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528.8毫米(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10.9℃,平均降水量为697.7毫米)。《杭州市生态气候监测公报》显示,近30年杭州降水呈增多趋势。

  这种高频降水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景观,以及独有的审美特质,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潜质去欣赏雨雾中微妙的光影明暗变化和层次美感。当细雨笼罩湖面,远处的山峦轮廓变得柔和,近处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形成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雨滴击打湖面产生的无数微小涟漪,改变了水面反射光的模式,使西湖呈现出与晴日截然不同的银灰色调。

  从体感上来说,雨雾西湖在夏季也能给人带来更强的舒适感。夏季的杭州往往酷热,而西湖区域因下垫面以水体为主,由于水体的反射强、热容量大、蒸发多带来了冷却效应,形成了明显的“冷岛”特征。《杭州市生态气候监测公报》显示,西湖水域与周边城区的地表温差可达10℃以上,为城市增添一份清凉。

662907c1d59db2c3b87d6eae9ee47017.jpg雨中的西湖美景 图/文 周丹

  再看北京,秋季常见的一种蓝天被称为“冷涡蓝”。彼时天高气爽、碧空如洗,能见度极高,常给人极佳的身心感受。

  冷涡作为一个逆时针旋转的闭合环流,其后部的偏北风会携带一股股冷空气,净化空气,并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呈现出晴朗清澈的蓝天。晴朗的天气条件进一步增强蓝天的视觉效果,形成“冷涡蓝”这一独特景象。

  当冷涡在秋冬季出现时,午后受热力作用影响,易形成层积云、淡积云等,出现美丽的蓝天白云景观。此外,冷空气还会使气温降低,温度与湿度下降使体感更舒适,给人带来愉悦畅快的感觉。

  雨季,鄱阳湖变得水天一色,万顷碧波壮阔;旱季,鄱阳湖变成一片草海,绿草随风飘扬。这是为何?

a5aaf492529fea38df0c4f659394832c.jpg退水后的鄱阳湖,风景如画 图文/崔健

  雨季(3-9月),受季风影响,鄱阳湖流域降水集中,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湖面可从枯水期的600平方公里暴涨至丰水期的400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水天一色”的壮阔湖景。此时水体淹没草洲的边界,呈现水墨晕染般的渐变效果。水面倒映云霞,形成“天空之镜”的虚幻感,而浑浊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则在阳光下引发“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肉眼可见的通路,被称作丁达尔效应。)

  旱季来临,鄱阳湖则化作“江南草原”,新绿的草甸与裸露的褐色湖床形成冷暖色对比,风起时,草浪波动起伏,明绿与暗绿交替,产生秩序美感。此时,鄱阳湖流域由冬季风主导,降水锐减,长江水位下降,湖水通过湖口加速泄入长江,湖床大面积裸露。当湖面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时,进一步加速湖体萎缩,湿生植物迅速占领湖泊,因水分蒸发而形成龟裂的湖泥与草甸则呈现出“抽象”的地质肌理。

  在雨旱交替的气候影响下,鄱阳湖的植物和动物也衍生出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的生存策略。湿生植物在退水后7—10天即可萌芽,其种子可休眠数年;候鸟冬天迁入,利用浅水区捕食枯草冬芽,鱼类在涨水时涌入草洲产卵,形成“水进鱼进,水退鱼退”的循环。

  来到珠峰,景色更是瞬息万变。这里可见日照金山、白雪闪烁、星河灿烂的壮美画卷。

  低温是珠峰的常态,正是极端低温使珠峰常年被积雪覆盖。连绵不绝的雪层将珠峰包裹,塑造出其洁白、冷峻、神圣的形象,刺骨的寒冷让人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伟力。

  湿度的变化也在塑造不同的珠峰景致——当湿度较大时,空气中的水汽迅速凝结,形成缭绕的云雾,时而轻盈飘动,时而静止不动,为这座雄伟的山峰增添了几分灵动和婉约。而当湿度较小时,空气变得格外清澈,没有了云雾的遮挡,能见度大幅提高,山峰的棱角、积雪的质感都能被清晰捕捉,辽阔视野和壮丽景色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开阔。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专家顾问: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岳毅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华

               江西省气象局工程师 陈燕玲

               西藏自治区定日县高级工程师 罗桑曲珍

作者:刘蕊 (简菊芳、邓敏佳、叶芳潞、次旦久美对本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刘蕊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