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象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虽未直面风雨,却始终秉承“小集体、大事业”的信念,以“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甘当绿叶”的奉献精神,奋战在电子政务建设一线。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室现有职工12名,承担气象部门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成员以专业、创新与坚守,成为气象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成为实现气象政务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近年来获评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四强”党支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标杆案例”、中国信息协会“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等多个奖项。

自2019年开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气象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进入起步关键时期,团队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集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网络安全、制度保障于一体的气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成以国家级一级集约架构为核心布局,以“一平台、一中心”铸成数字政务底座,以“云应用”为关键要素,四网联动的气象管理信息系统,纵向覆盖省市县四级,横向涉及办公、财务、人事、党务、培训、后勤、业务(观测、预报和服务)等行政管理及科研管理,实现了部门政务管理应用从分散到集中、从分散业务应用到“一站式”在线服务的跨越式发展,构建“大系统共治、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新格局,为行政办公、科学智慧决策、信息资源共享、职能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0年,气象管理数据中心启动建设,团队成员挺膺担当、主动作为,充分整合、分析、利用气象管理数据中心收集的大数据资源,使气象治理决策数据从混乱走向有序,完成了已有50多个系统的数据梳理和归集,形成了包含12个一级类、72个二级类、357种数据的管理数据资源目录,将数据“一锅粥”变成“一本账”。
2025年进入管理信息化建设“融慧治理”创新发展新阶段,团队成员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业务实际需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气象政务管理知识服务体系,提供知识库管理、智能问答、智能搜索、智能协作等智能服务,打造气政通众智共创生态,逐步实现“管理数字化”向“数智化管理”的转型升级。
创新是前进的动力源泉。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团队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潜力,结合业务需求,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团队开展文档预处理、多类型文件加载、文档分割、向量存储等9类两万余条政务语料收集与预处理及检索增强(RAG)全流程试验。完成了气政通首页上规章制度、发文发电、领导讲话、工作动态、出差数据、请假数据、会议数据和一周安排、要情摘报等9类数据,20000多条语料的收集与预处理,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数据保障。打通语料处理与存储、检索与问答、大模型交互等技术全流程,实现基于规章制度的气象政务知识智能问答。探索管理应用的组件化技术,自主开展基于流程表单引擎的低代码组件应用建设,提升国省众智共创技术水平。开展基于微服务架构开展政务管理共性组件化应用研究,通过系统服务解耦和功能复用,解决当前管理应用系统共性支撑组件重复建设、系统扩展性不足等问题。探索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在气象部门的进一步深度应用,推进量子加密技术在气象政务领域应用。
在创新实践中,团队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发表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全国通信与信息技术交流会入选3篇,获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周年年会推荐技术报告1篇,其中部分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为推动气象管理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是气象业务正常开展的关键。为了确保系统 7×24 小时不间断运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故障处理流程,无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团队成员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密切关注系统运行状态,快速处理各种故障和问题,为业务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多人在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活动中受到表彰。团队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第一时间响应用户需求,耐心细致做好全国各级气政通用户的服务,受到用户好评。
团队还注重系统的日常维护与优化,定期对系统进行巡检、备份和安全加固,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数据的安全与完整。通过持续的优化和改进,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为气象政务管理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室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创新进取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在气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气象政务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