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气象是围绕金融机构管控自身风险,或针对金融机构服务农业、能源、交通、电力、旅游等气象敏感型行业趋利避害的需求,开展表征经济实体风险敞口(风险敞口:未加保护的风险)的金融气象指数、天气衍生品以及气象风险评估预估、气象风险管理等领域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简单说,就是为服务金融领域开展的相关气象科研业务活动,其定义范围大于气候金融。

而气候金融(Climate Finance)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出的概念,指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财政资源和工具。它是一种创新金融模式,旨在利用多渠道资金来源和多样化金融工具来促进全球低碳发展,并增强人类和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例如投入到清洁能源领域的资金。
在我国,相比气象服务农业、交通、旅游、电力等行业,金融气象服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气象能够影响保险业、银行业、证券期货业等金融行业。金融气象不仅是简单的气象信息服务,而是将气象因素作为定价、评估、管理和决策的变量,嵌入到金融产品和工具中。气象部门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灾害风险评估等服务,并联合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开发保险产品、天气衍生品等,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规划和咨询服务,以对冲气象风险。

我国已初步构建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气象指数保险体系,研发涵盖粮油、果蔬、花卉、畜牧、水产、经济作物等六大类百余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台风、暴雨等气象巨灾保险指数产品,推动巨灾保险制度落地实施,并开展相应的风险减量服务,逐渐形成由政府主导,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和保险公司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局面。
在银行业方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农业、能源等高天气敏感行业贷款违约风险上升,另外,在企业减排背景下,碳定价机制与政策收紧不仅导致高碳行业资产搁浅,还造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推动技术更替、产业升级等所付出的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导致信贷违约风险上升,进而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和资产安全。
气候变化还会造成股票、债券、期货、基金、汇票、天气衍生品等收益波动。我国已逐步开展天气衍生品探索研究工作。例如,2022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与中央气象台推出升级优化后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2024年11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气温指数”“中央气象台—广期所光伏气象指数”等指数也陆续发布。2023年以来,广东“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衍生品”、湖北“茶叶寒潮指数保险+衍生品”、广东“售电企业寒潮指数衍生品”、北京“果树寒潮指数保险+衍生品”、河南“主粮作物冻灾指数保险+衍生品”、黑龙江“玉米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衍生品”等多个挂钩温度指数的应用试点落地,开创了温度指数衍生品在实体产业中应用的先河。
此外,今年3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上海市气象局、复旦大学、上海期货交易所等5家单位共同编制发布“长三角气温指数(系列)”,该指数是一套面向金融应用场景的指数,包含长三角气温和制冷、制热等6条指数,这些指数与能源、电力、农业、旅游、健康、保险等气象敏感型行业的风险敞口紧密相连,为未来天气衍生品的研发和上市提供了坚实基础,能为气候敏感型行业提供对冲风险的有力工具。

针对金融行业的气象风险转移和对冲,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发布并升级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其业务化运行,未来将与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开展广泛合作和应用。该平台按照农业、能源、电力和交通等气象敏感型行业分类,已上线71种由基本气象要素及其衍生产品构成的、体现不同气象风险敞口的指数,指数数据覆盖中国大陆境内的主要区域,农业类指数还包括全球重点粮食产区的数据;并打造金融服务专区,涵盖“保险证明”“气候贷”“风险减量”“巨灾保险”“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及“风险披露”等模块。该平台可助力保险、投行、期货公司等开展风险转移、风险减量、保险+期货、投资等服务工作。
金融气象指数可以作为一把客观的“标尺”,不仅可以衡量金融机构及经济实体面临的可能气象风险或机遇,还对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及震荡具有指示意义及预警作用。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的推出,将积极促进金融气象服务发展,推动气象数据要素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