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解码山洪风险:“洪水猛兽”,“险”自何来?


被称为“暴烈水灾”的山洪,是指山丘地区小流域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通常由短时间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引发,当降水量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雨水迅速在地势陡峭、植被稀疏、入渗能力弱的小流域沟谷内汇流,形成突发性强、流速快、破坏力大的地表径流。受地形影响,这些径流快速汇聚,形成洪水并迅速下泄。有时,也可由融雪性洪水、上游汇水等引发。


因此,山洪的主要特点是以“水”为主,水流中的泥沙、碎石等固体物质含量较小,且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空间尺度小、破坏力强等显著特征。含“水”量高的山洪没有很强的直进性,在碰到障碍物时,通常以阻力最小的路径绕行,其破坏方式集中表现为冲毁和淹没。


而与山洪常伴而生的泥石流,则是一种狂暴的“固液混合流”。它主要发生在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山区,由降水、融雪等因素触发,其本质是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甚至巨砾的特殊洪流。充足的水源、丰富的土石松散物以及足够陡峭的坡度地形,这三者对于泥石流的形成缺一不可。因此,泥石流携带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含量更高,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泥石流具有很强的黏性,它在流动过程中惯性巨大,直进性强,遇障碍物时常常直接冲撞、爬越甚至将其整体摧毁,并非轻易绕行,其破坏力不仅在于强大的冲击和铲刮作用,更在于灾害过后留下的大量固体物质对沿途区域的堆积覆盖。


“二者在驱动因素上相比,山洪与降水关系更为密切,一般由降水直接形成,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受土体饱和、重力、破坏面等控制。”国家气象中心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狄靖月介绍,在物质形态上,山洪为水体主导,而泥石流含大量固体物质(泥沙、石块等);灾害转化方式上,山洪灾害可进一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反过来,滑坡和泥石流也可能通过堵塞河道等方式引发山洪,形成灾害链条。

image.png


山洪发生前,大自然常会发出警示信号。如果观察到河道水位在短时间内骤然暴涨、原本清澈的溪水突然变得异常浑浊,或听到远处山谷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持续声响等,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灾害前兆,必须高度警惕。


一旦遭遇山洪,首先要以最大的速度沿着垂直于水流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地逃离,切莫顺流或者逆行。如果身处房屋或车辆内,应果断放弃财物,设法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的安全地带。同时,及时拨打求救电话,清晰报告自己的位置和面临的险情,并严格听从专业救援人员的指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胡竞文
编辑:萧梁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