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气象局“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的号召下,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涌现出一批扎根技术、服务业务的科技工作者,梁雪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气象信息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她既是技术攻关的“排头兵”,又是党建活动的“多面手”,用实干诠释了新时代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与创新。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创“四强”
“党建工作不是虚功,而是要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梁雪与其他支委密切配合,形成了“书记抓总、支委分工、党员参与”的党建工作格局。作为支部委员和前青年理论小组组长,她与支部班子共同打造“算力尖兵”党建品牌,聚焦气象超算、智算和通用算力发展,持续推动党建和业务双融互促。作为组长,她带领支部青年与其他青年小组联学联建,了解本处室业务以外的新领域新知识,并且经常性组织青年与党员同台学习共同研讨,将青年同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作为支部委员,梁雪与其他支委通力合作,“七一”期间,牵头组织"红色手工忆初心"活动,支委班子集体备课,将红船模型制作与党史学习巧妙结合,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在党小组组长的共同努力下,创新推出的“业务+党建”微党课模式,邀请处室技术骨干轮流授课,既展现了党员风采,又破解了“两张皮”难题。
在支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骨干主动参与党务工作,这种“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让支部建设焕发新活力。从最初的信心不足到被中心推选为“四强”党支部,这支队伍在团结奋进中实现了党建工作的提质升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深刻内涵。
技术攻坚:破题人工智能气象应用
在业务岗位上,她的“主战场”是气象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和高性能应用支持。在浙江省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中,梁雪担任“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支撑分系统”建设负责人,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气象智能预报综合共享平台”两个子系统的技术负责人。这一系统是浙江气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项目,旨在解决省内气象人工智能应用“碎片化”、资源管理低效等痛点。

梁雪(左)在机房巡检系统
挑战一:跨云架构适配难题
在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时,国产化鲲鹏架构与跨云架构的兼容性问题成为“拦路虎”。传统技术方案无法实现异构资源的统一调度,她和团队集中攻关,提出“双集群跨云架构”解决方案,通过底层框架适配改造,成功搭建起全国气象部门首个支持跨云异构调度的人工智能平台。
挑战二:资源聚合管理空白
针对气象智能算法、数据资源分散的问题,设计实施“气象智能预报综合共享平台”,将算法、专家知识、模型等资源统一聚合管理。平台上线后,浙江气象部门首次实现了人工智能资源的全流程共享,研究人员不再需要重复“造轮子”,而是通过门户一键调用资源,项目协作效率显著提升。
双线担当:超算阵地的“守夜人”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承担建设和运行的业务系统众多,梁雪所在的先进计算室同样肩负着多重使命——既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又要保障7套超算系统及所有算力的稳定运行。处室人手紧张,每个人都练就了“一专多能”的本领。
对梁雪和她的同事而言,深夜可能随时被数值预报运行人员的电话唤醒,投入超算二线保障工作。虽然名义上是“二线”,实则是数值预报业务运行的第一道防线。7×24小时值班六周一轮,背包不离电脑,“随时待命”已成为工作常态。
“记得有次凌晨三点接到值班电话,一个关键作业卡住了。”梁雪回忆道,“当时一边远程排查,一边听着电话那头数值预报运行人员焦急的声音,直到系统恢复运行的消息传来,那种成就感瞬间冲散了疲惫。”正是这一次次化险为夷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业务无小事”的分量。
谈及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梁雪说:“是处室老同志们‘钉钉子’的乐观敬业精神感染了我们。”在她看来,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前辈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气象人的担当。如今,这份精神正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当紧急任务来临时,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当系统恢复运行时,每个人的笑容都同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