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汛期雨季进程总体偏早。随着季风北推,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淮地区梅雨相继开始,入梅时间均较常年偏早;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为1961年以来最早,并于9月2日结束,其持续时间和累计雨量创历史纪录,成为自1961年以来“最强”雨季。
汛期现“南北反差”:江南梅“早短弱”,北方现“江南感”
今夏,公众关于雨的讨论也不绝于耳——身居北方的网友发现雨后北方地上冒出青苔,似乎有了南方的味道,“北方一直下雨且潮湿,感觉误入南方梅雨季”;上班族则关注“雨总是下在上下班通勤时段”。 那么,气象部门监测结果是否与公众所感一致——今年华北雨季长且湿? 从持续时间来看,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16天。雨季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29天,与1973年、2021年并列,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雨季。 从降水强度来看,梅雨整体偏弱,而华北雨季则较常年明显偏强。截至8月27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51.6%。 依据气象行业标准《中国雨季监测指标 华北雨季》,京津冀、山西和内蒙古三个分区中最早进入雨季的某一个分区雨季开始日,即为华北雨季的开始日,分区内雨季已经开始的站点累计比例达到或超过该分区所对应的比例值时(京津冀为70%,山西、内蒙古为60%),则将该日定为该分区雨季开始日。 截至7月5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已稳定维持在25°N以北,内蒙古中部监测区降水量累计达标站点比例超过雨季开始阈值(60%),判定2025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在内蒙古中部首先开始,较往年华北雨季开始时间——7月18日,偏早13天,且目前仍未结束。 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空气湿度大也使得这个雨季格外潮湿。今年入汛以来至8月25日,我国共出现28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其中,有10次降水过程强;两次降水过程特强,分别为6月17日至23日、7月23日至29日。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例,7月1日至8月25日,该市雨日为29天,降水量达493.6毫米,较常年同期188.0毫米偏多162.5%。
解码成因:谁在为华北雨季源源“补水”?
今夏华北地区雨季降水呈现明显偏多态势,这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偏强偏西偏北、台风活动及地形因素等多种因素都密切相关。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副高北界向高纬度地区拓展,为副高北抬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2025年春季以来,赤道太平洋持续呈现“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此类海温配置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加强,并推动副高位置异常偏北。 今年7月以来,副高整体强度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尤其是7月,副高脊线位置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程度。在这样的环流异常影响下,低纬暖湿气流沿副高外围源源不断向北输送至我国北方地区,与高纬地区南下的冷空气相结合,导致华北等地降水异常偏多。 天气尺度系统同样对华北降水起到重要增幅作用。历史案例表明,北上台风与副高配合可导致极端降水事件。例如2023年7月底,副高西伸北抬形成“高压坝”,阻挡台风“杜苏芮”残涡北上;同时,台风“卡努”协同输送水汽,在华北地区引发历史性暴雨。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也通过远距离输送水汽间接影响华北地区降水。此外,台风外围的水汽、气流沿着副高的外围向华 北输送,使华北地区的水汽条件更加充沛。 地形因素亦不可忽视。京津冀地区西倚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呈“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状格局。当暖湿气流向北推进时,受山脉阻挡强迫抬升,一方面通过绝热冷却促进水汽凝结,另一方面可能在山前形成辐合中心,促进对流发展,从而形成降水。这种地形抬升效应与天气系统的配合,进一步放大降水效率。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刘蕊 黄琬婷 姚世博
编辑:吴彤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