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身边的榜样丨王蕙莹:精琢数据成瑰宝 深耕小事绽华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就有这样一位奋斗的青年——王蕙莹。在气象数据产品研发的技术岗位上,她以工作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生动展现着新时代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最美的风采。


313693e79fcd67d24af7ae6ce5fe84a8.jpg

潜心研究,在深耕细作中突破自我



2013年,怀揣着对气象数据产品研发的炽热梦想,王蕙莹走进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可刚入职,她就碰上了一块硬骨头”——参与我国自主可控的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研制工作。随着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科技攻关任务顺利推进,地面、高空、海洋等常规资料处理工作逐见成效,但面对处理难度较大的非常规观测资料,大家都有些发怵。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的王蕙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国内外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发展动态,仔细研究美国气象业务中的综合质量控制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王蕙莹提出了黑名单技术等一系列改进方案,就像一把把 “金钥匙,精准地解开了中国风廓线雷达资料不同错误数据类型的识别难题,使数据与模式背景场的均方根误差一下子缩小了4米/秒,并成功实现了中国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中的首次应用。

凭借这股子拼劲,她继续潜心钻研,又创新性地发展了快速质控算法,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数据“随入库随质控”,这种毫秒级的处理时效为后续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实况业务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她也因此连续两年在攻关团队年度考核中获得特别优秀优秀的优异成绩,参与研发的1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3项成果获得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评价“优秀”,1项成果获得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价“良好”。

厚积薄发,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


科技攻关的路上,挑战永无止境。2022年,新型气象观测设备迅猛发展,X波段天气雷达、毫米波测云仪、气溶胶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一批新型气象观测资料不断涌现。当时,新型观测业务发展还不够完善,资料常常出现格式不规范、时制不统一、错误数据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气象监测预报等核心业务应用。

面对难题,不惧挑战,敢为人先!王蕙莹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以X波段雷达资料作为突破口,研制了多波段雷达联合估测降水方法,使雷达实时反演降水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从千米级提升至百米级,时间分辨率从十分钟提高至五分钟,与地面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也提高了约0.2。该产品后续成为局地多源融合降水实况产品的重要输入源,并在河北雄安、广东大湾区等28个重点区域落地应用。

后来,她带领团队继续攻关,将新型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巧妙结合,发展了多源观测协同的新型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技术,并通过加强多源数据交叉检验评估,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以她作为首席的“新型资料质量控制与产品研发”青年团队已累积研发形成5大类22种新型观测数据产品,有力支撑国省会商应用100余次,并为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陕西中亚峰会、北京冬奥会、天津达沃斯论坛等12次重大活动的精准预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服务保障。

冲锋在前,在应急保障中践行使命


研发产品是本分,用好产品是责任。


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区遭遇罕见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北京、河北不少通信基站受损,房山、门头沟等地气象观测数据一度中断。7月31日16时,北京市气象局向中国气象局发出紧急援助请求。在这紧急关头,刚结束成都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王蕙莹顾不上休息,主动请缨,与其他14名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暴雨支援。通过协商,小组成员决定利用格点化多源融合数据替代气象站观测数据,以保证降水数据的连续性。可这并不容易,所有程序都要从零开发,并需要迅速搭建起产品制作、传输、入库、服务的实时业务流程。


暴雨如注,洪水肆虐,防汛救灾迫在眉睫。王蕙莹顾不上疲惫,通宵达旦地建立起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质量控制实时处理流程,为了确保插补站点数据的及时准确,她更是逐小时人工核查插补站点数据质量,直到8月1日8时实现所有处理环节的全流程自动化运行。这些及时、精准的数据如同“及时雨”,快速帮助一线预报员诊断确认暴雨极值和小时雨强,为防灾救灾指挥决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而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北京市政府、中国气象局等各方的高度赞誉。


三件普通平凡的小事,三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体现的是气象工作者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数据产品的价值在于千锤百炼的精研,气象事业的光芒源于脚踏实地的坚守。每一个数据产品的背后,都是对 “把小事做好” 的执着;每一次技术攻坚的突破,都是对 “在平凡中铸就不凡” 的诠释。以匠心打磨数据瑰宝,用实干点亮青春华光,让每一件小事都成为攀登气象事业高峰的坚实阶梯,让每一个奋斗在平凡岗位上的气象工作者都能书写出最美的时代华章。




审核: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