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CIMISS平台布局
21世纪初,我国气象业务虽已迈入信息化门槛,却面临系统孤立、标准不一、效率低下的困境。实时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结构迥异,数据格式五花八门。各部门信息系统自成体系,形成看不见的“数据孤岛”。国家级、省级直至基层台站间的数据共享举步维艰,跨机构、跨层级的业务开展困难重重。
面对这一迫切需求,2008至2009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启动了CIMISS的研发设计工作。彼时,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CIMISS的“诞生”恰逢其时,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CIMISS的建设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气象数据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国际资料的解码难度极大;观测业务日新月异,新型探测资料不断涌现,系统必须持续优化以适应新数据的接入与处理需求;海量历史数据整合任务艰巨,需组织专项团队进行标准化处理和逐批次入库。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研发团队突破了以软件为中心的传统思维定式,强化气象专业数据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最终构建起覆盖全国、标准统一、流程规范的新型气象数据业务体系。

CIMISS气象数据资源标准体系框架
CIMISS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建立了气象数据标准化框架,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其构建的从数据收集、解码、入库到应用服务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气象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最终形成全国统一、高度可靠的数据基础环境,实现了国、省、地、县四级气象数据的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为彻底消灭“数据孤岛”奠定了基础。

CIMISS平台数据流程图
作为我国气象业务的核心平台之一,CIMISS不仅重塑了日常业务运作模式,更在多项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中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无论是日常天气预报,还是各项活动保障工作,CIMISS均以稳定、高效、统一的数据服务,为气象预报的精准性与可靠性筑牢根基。
如今,CIMISS已实现升级,由“天擎”平台所取代。“天擎”以“云+端”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为基座,实现面向全国气象部门“数算一体”的平台化服务——既提供全部气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集约服务,又承载所有气象产品加工、业务功能的算法运行。同时,“天擎”所提供的数据,也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信息系统(WIS)建设助力。仅2023年,基于“天擎”向国家级业务单位提供全球数据服务,并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等渠道,为国外用户提供了7大类233个子类气象数据产品,有力支撑全球气象业务发展。
集约高效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是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从信息化初探到数字化统筹,再到智能化跨越,CIMISS是见证了几代气象工作者在气象信息化进程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也标志着我国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稳步走向世界气象舞台。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