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花粉致敏具有明显季节性差异 秋季引发过敏风险更高

正值北方多地秋季花粉高峰期,对于过敏人群来说,花粉颗粒一旦侵入呼吸道,便会引发持续不断的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花粉过敏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花粉是植物为传递遗传物质以实现繁殖而释放的小颗粒,其直径通常在5微米至100微米之间,是引发呼吸道过敏的重要致敏原,可直接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影响过敏人群的健康。


而花粉的浓度及其引发的过敏风险,与季节、天气等密切相关。


北京地区秋季杂草花粉致敏性强于春季树木花粉


根据花粉的传播方式,通常将其分为风媒花粉和虫媒花粉两类。其中,风媒花粉是主要的致敏原,它体积小、质量轻、更易随气流扩散,通过风力传播。虫媒花粉则是借助昆虫为传播媒介的花粉,颗粒较重,黏性大,常伴有香气。春季和秋季的花粉来源存在显著差异。春季主要以柏科、榆科、松科和杨柳科等树木花粉为主,秋季则以蒿属、藜科等草本植物的花粉为主。


受地形和植被分布的影响,不同城市的花粉产量和花粉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8月至9月)两个花粉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春季花粉浓度高于秋季,但秋季杂草花粉的致敏性却高于春季树木花粉,带来的过敏反应风险也更高。在空间分布上,北京东部及南部地区秋季花粉浓度整体偏高,而北部地区整体偏低。


晴朗、干燥、微风气象条件有助于花粉传播


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向与风速、湿度等,对花粉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晴朗、干燥、微风有助于花粉传播,并延长花粉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进而增加人体暴露风险。通常情况下,气温升高会加速植物花粉囊的成熟,促使花粉季提前开启,进而导致花粉浓度升高。降水对花粉浓度具有双重影响,分为开花前和开花期内两个阶段。开花前几个月的降水量与年度花粉量呈正相关,会增加开花期花粉浓度;而开花期内的降水会促使花粉发生湿沉降,导致其浓度下降。风向和风速也会显著影响花粉的扩散和区域分布。在湿度方面,低湿度条件下有利于花粉在空气中传播;而高湿度则可能导致花粉颗粒吸湿破裂,释放出更多过敏原,增强致敏性。


然而,极端天气事件如雷暴也会对花粉致敏性产生显著影响。雷暴发生时,雷暴中的强气流、电场等特殊气象条件可使花粉颗粒破裂,释放大量致敏蛋白,提高空气中致敏物质的浓度。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花粉的致敏性,还往往导致雷暴相关哮喘病例的增多,对过敏人群构成严重健康威胁。


球变暖、热岛效应和气溶胶协同效应加剧花粉传播与致敏


城市热岛效应及大气污染物,会进一步加剧花粉传播与致敏性。城市热岛效应可加速植物物候进程,导致春季花粉季提前开启并延长其持续时间。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臭氧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很可能诱发或加重花粉过敏症状。它们既可充当花粉的载体,也可能改变花粉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结构,进而增强其致敏性。例如,PM2.5能够破坏花粉外壁,释放更多过敏原蛋白,还损伤呼吸道黏膜屏障,形成“污染—过敏”恶性循环。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期的气温上升可能促进植物生长季延长和花粉产量增加,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也可能会刺激植物产生更多的花粉。物候学模型预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未来春季树木花粉的释放时间将会明显提前,但秋季草本花粉的变化尚需更多观测与模拟验证。对过敏人群而言,及时获取当地花粉监测预报信息,合理规划户外活动,有助于降低过敏发作风险。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罗澜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