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三秋”关键天气须知



“三秋”农业生产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之举。了解秋季农业气象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危害,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保障秋收秋种顺利进行。

连阴雨



在气象学上,连阴雨是指连续阴雨达3至5天或以上的天气过程,其降水强度可从小雨至暴雨不等。对农业生产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麦收连阴雨和秋收连阴雨。其中,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常常伴随低温,会影响水稻播种育秧;麦收连阴雨影响小麦的成熟收获;而秋收连阴雨出现时段正值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成熟期,阴雨寡照易影响秋收进度。

秋季连阴雨的形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密切相关。入秋后,北方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西南暖湿气流沿副高西侧边缘北上,与冷空气在副高北缘交汇。与此同时,副高西侧的高空槽东移,与低层风切变共同作用,在副高边缘北侧形成持续降雨带。此外,今年副高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强度异常偏强。9月以来,虽然副高位置较盛夏明显南落,但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恰好处于副高边缘北侧的降雨带上;加之副高系统稳定少动,导致这些地区出现持续数日的连阴雨天气。

3aec1e41b959796e5f7beeb38bfa4e47.jpg

连阴雨天气期间,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气象局组织业务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情专项调查。图/张天琦 文/李晶晶
秋收作物产量形成和收获阶段出现连阴雨天气,往往造成作物不能充分灌浆成熟、倒伏和霉烂发芽,腾茬推迟。其中,持续阴雨导致农田土壤湿涝比较严重,收割机难以进地进行集中收获;持续阴雨也导致空气湿度较大、籽粒脱水困难,收获后的玉米、花生难以自然晾晒,需依赖烘干设备,未及时烘干晾干则会出现霉变发芽、品质降低的情况。


秋旱



与北方受连阴雨困扰的情况不同,在副高控制下的南方地区,由于盛行下沉气流,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进而可能引发秋旱。秋季持续晴热天气会加速土壤水分流失,对油菜等秋冬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造成影响。对于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晚稻,尽管充足的光热条件有利于晚稻的光合作用,但若持续出现高温(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也可能造成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同时还会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影响晚稻产量。

d63118583ce94a91a74d8407b97f3940.jpg

10月12日,江西省铜鼓县农户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图/文 李琪珂


寒露风



寒露风是指在秋季冷空气影响下,气温显著降低并对晚稻造成危害的低温冷害现象,大致可分为湿冷型和干冷型两类。湿冷型由北方南下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伴随低温、阴雨、日照偏少的天气;干冷型则由较强冷空气南下引起,有降温明显、空气干燥、晴朗大风、昼夜温差大的特征。水稻在抽穗扬花期遭遇寒露风,会阻碍花粉正常成熟与受精,导致空粒增多。


霜冻



霜冻是由于冷空气侵入或辐射冷却,植物茎、叶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使正在生长发育的作物体内水分结冰而受到伤害,从而影响作物产量或品质的农业气象灾害。其中,初秋时节,当东北地区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作物尚未完全成熟时,若出现了早霜冻(初霜冻),会导致作物灌浆速率急速下降或停止。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陈啸龙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