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
身边的榜样丨谷军霞:从“实”出发 向光而行


编者按

人才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气象局党组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打造优秀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谷军霞的成长轨迹,正是高层次气象人才扎根事业的生动缩影。




现在天气如何?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它很简单——只要略微观察一下周边的环境,就能说出阴晴冷暖、雨雪风霜。

它又很复杂——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各种数据的实时变化,没有人能仅用一双肉眼看清。

有这样一群人,致力于把瞬息万变的天气状况,转化为可以量化呈现、计算的气象实况。他们将多种来源的观测数据融为一体、相互验证,产出时空连续、变量协调、质量可靠的实况产品。而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作为“初始场”和“检验场”,构建起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数据研究室副主任谷军霞,就是这群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f7f90243a3a5f973035730b05ce9c471.jpg


2025年9月,谷军霞参加第二届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研讨会,交流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低空气象实况分析产品最新研发进展。

于偶然中觅必然


2000年,就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电子工程学院。2004年,进入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系。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气象局工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谷军霞在回忆自己的履历时,都认为自己成为气象工作者,只是出于偶然。


直到今年春天,在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展览中,她看到了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里的人是王诤,母校西电的首任校长,同时也是人民气象事业的重要创始人。那一刻,谷军霞才意识到,缘分早已悄然结下。


谷军霞的家乡在河北鹿泉。解放战争时期,西电的前身——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华北电专”)曾在这里办学。也正是因为这层联系,她在填报志愿时才选择了西电。


那个时候,她觉得这个选择,是对故乡的回望。如今回顾才发现,故乡同样是气象工作者的摇篮——华北电专开设的陆空通信气象专业队,培养出了80多名气象工作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气象事业的骨干力量。


“成为气象工作者,一直以为是偶然。但现在来看,其实是必然。”谷军霞坦言,在得知自己与气象千丝万缕的缘分后,“更有归属感了”。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谷军霞有过很多选项,出国、外企、民企……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中国气象局这个“国家级平台”。在入职迎新会上,谷军霞说,自己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要去报效国家的广阔平台,要做出对人民有益的成绩,要把个人价值放在伟大事业中体现”。


那时候的她还不知道,自己将用未来十余年的人生,把口号化作实践,踏踏实实耕耘出一方希望的田野。


刚到气象部门,谷军霞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视频与卫星室工作,参加电视天气会商值班和应急通信保障。从校园到职场,从攻关人工智能算法到业务值班。两种生活方式的切换,容易令人迷茫。谷军霞的困惑,主要来自找不到技术着力点。


“我梳理了手头的工作,按自己的理解做了一张流程图。”谷军霞说,做这件事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搞研究的习惯使然,想先了解全局。而数年之后,当她回到研究岗位上时,才发现这段经历,帮助她了解、熟悉业务工作,进而建立了一种业务与研究之间的有机连接。这使她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让研究更“接地气”地推动业务,又如何从业务中找到需求以引领研究。而她善于总结梳理的特质,还将为她带来更大的机遇。


2011年4月,信息中心改革,谷军霞来到系统室,参与信息网络总体设计。


彼时,气象信息网络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尚属常态,急需梳理脉络,摸清气象数据到底如何流转,进而探索出一条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谷军霞与同事一起走遍了各级各地气象部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这场行遍国省市县的调研中,谷军霞认识到各项业务如何运转,不同环节怎样“咬合”,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初步建立了对气象工作的全局认知。


很快,在信息中心新一轮的改革调整中,谷军霞来到一个新起点。在这里,她将与同事大展拳脚,将气象数据这座“宝山”,解析重构为气象实况这座“金山银山”。


在挑战中见机遇


2014年5月,时任信息中心主任赵立成找到谷军霞,问她:“你会不会编程?”

编程,谷军霞非常熟悉。读博时,她天天和算法打交道。于是,她自信地告诉领导,“没问题。”

就这样,她来到了数据研究室。

“当时心里想,领导怎么这么了解自己的专长呢?”谷军霞坦言,事后看,组织通过这次调整,把她放到了更适合的岗位上。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学生时代锻炼的技能,将在这里有机融合。

谷军霞的新岗位,与这年10月启动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关系紧密。这项工程设置了三大攻关任务,其中的“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成为她的主攻方向。

刚到新岗位,时任气象数据研究室主任周自江把大家叫到一起,布置了一个新鲜的任务——设计气象数据产品谱。

什么是产品谱?大家都没见过。此前的气象数据产品,大多“做一个是一个”,彼此独立,没有设计,更谈不上体系。

面对难题,谷军霞拿出自己总结梳理的特长,以及调查研究的经验,“先把CIMISS(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当时现有的气象资料和数据产品全部过了一遍。”

气象资料和数据产品了解了,但还是没有思路。回家后,她不停地琢磨这件事。当她找到一本介绍航天产品谱系的书时,眼前一亮。于是,她便依样将各类气象数据产品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虽然还很粗糙,但领导很肯定。”谷军霞回忆,周自江把她的梳理作为模板推广,大家共同完善,最终形成了气象数据产品谱——大气、陆面、海洋……产品分类一目了然、时空属性划分明确。对照产品谱,哪些工作需要完成、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格外清晰。

2015年,中国气象局组建“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攻关团队。由于是重大核心攻关任务,加入团队的竞争很激烈。来到这个岗位不久的谷军霞顺利入选。“非常感谢周自江主任对我的信任,给予我雷达资料融合应用的攻关任务,帮我快速地由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转变。”她说。

这份感谢,源于攻关团队带给她的快速进步。在这个承担重任的团队中,大家边研究、边转化、边应用,工作学习热情高涨,在推动攻关任务的同时,每个人也得到了实打实的成长。

完成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业务体系建设,研发了降水、陆面、海洋、三维云等融合分析产品,在中国气象局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业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年,我国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基础薄弱,上述攻关任务堪称艰巨。在攻关团队“多源数据融合”方向首席师春香的带领下,谷军霞和团队成员一起,迎难而上,日夜奋斗。一行行检查融合系统升级代码,一条条翻阅文献和技术报告,数十次开展融合分析试验……努力终有回报,问题逐个解决,难关接连攻破,团队寻找到了一条将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时空分布连续、变量之间协调、质量水平可靠的多源融合实况业务产品的攻关之路。

2016年,中国气象局试验开展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高质量的实况产品成为“刚需”。团队接下了这项研制新任务,其最大挑战在于服务业务, 而非研究。这意味着产品必须加快节奏,对齐各项业务规范要求。

在业务岗位上的锻炼经历帮了谷军霞大忙。她和团队成员花了一年多时间,根据业务需求调整产品。到2017年,实况产品基本能够支撑业务运行。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首次提出“集约发展实况数据分析业务”。

此后,实况业务迅速发展,2020年,全球-区域-局地一体化的实况业务系统建成,在国省两级实现业务应用。2023年,中国气象局气象实况分析重点创新团队组建。作为预报的“零时刻”,实况产品已成为智能网格预报可靠的初始场和检验场。


f1332409120e0f864eb8b2ea89753b9d.jpg


2023年6月,谷军霞(右一)在青海省基层台站调研。

这时,实况虽然进入业务应用,但仍然处于“幕后”,为精准预报默默奉献。而在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暴雨中,它第一次走向“台前”——气象服务最前线。作为亲历者,谷军霞回忆起这一历史时刻,至今激动不已。

到实践中得真知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极端罕见的特大暴雨冲刷京津冀大地。7月31日,受到强降水和洪涝影响,北京房山、门头沟等地,观测数据一时处于空白状态。

获知这个消息后,谷军霞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她清楚防汛救灾少不了气象数据支撑,特别是在极端暴雨中,实时降水数据至关重要。

“实况可以发挥作用,强降水的中心能准确表征出来。”谷军霞说,在这样的危急时刻,由多源资料融合而成,不依赖特定站点数据的实况产品,“就应该顶上来。”

经过协商,实况产品作为缺测数据的替代,登上了当天下午的加密天气会商。恰逢北京市气象局提出了支援请求,在中心的统一安排下,谷军霞和同事张涛作为技术骨干,冒雨到北京市气象局进行现场支援。

“我跟张涛说,这就像赶赴战场一样。”谷军霞回忆,从中国气象局到北京市气象局路程虽不远,心情却很复杂,既紧张,又担忧,紧张是因为自己参与建设的实况业务,即将登上重要的舞台。担忧则是直面服务对象,怕误差太大,也怕做不好。而在这两种心情之外,更多的则是充盈在胸中的责任感。

17时,两人赶到北京市气象台。由于时间紧张,他们与后方联动,在18时15分,手工补全了北京市逐小时雨量数据,应用于19时的决策服务。

暴雨仍在持续,观测数据要不断更新,手工只能支撑一时。接下来的一夜,两人与后方团队协同作战,8月1日2时,以半自动处理的形式实现了逐小时更新,时效30分钟;8时,实现全流程自动处理,时效缩短至15分钟以内。

信息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陈文琴当时负责组织汛期保障,是这场“鏖战”的见证者。她说:“谷主任关键时刻挑大梁,用实况产品插补降水数据,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

灾后评估显示,实况相比补传站点观测数据低估7.73%。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这个数字令人满意,实况插补得到各方一致认可。但谷军霞并不满足于此,此后,她和团队一起建立了实况插补业务流程。这个在防灾减灾实践中诞生的新业务,不断打磨完善。到2025年,低估的比例优化到了5.52%。


d3e8beab3a8e9fc885a0d6075b7429ab.jpg


2023年8月3日,顺利完成实况插补任务后谷军霞(前排左三)组织团队进行总结复盘。

谷军霞认为,实况业务的生命力,就在于通过实践应用不断成长,拓展到新领域、生发出新能力。这一观点来自她的工作实践,更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主任肖文名的反复强调:“要强化服务意识,以需求为导向研发高价值数据产品,向用户提供‘好用数据’。”

今年,她和团队以“观测即服务”理念作为突破口,投入到为低空经济提供气象服务的新挑战中。

低空经济对气象信息实时性和精细度的需求都相当高。一开始,水平分辨率预计做到50米。后来深入调研发现,对于低空飞行器来说,50米还是太“粗糙”了。最终,团队将目标定在了垂直分辨率2米、水平分辨率5米、5分钟更新的低空三维实况场。

谷军霞坦言,自己当初认为这个目标“几乎不可能完成”。在肖文名的坚定支持下,她和团队迎难而上。“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这件事应该做,那我就要去把它做好。”

披荆斩棘,日夜兼程。许多个夜晚,谷军霞都要工作到深夜才下班。一方面是为了攻关,一方面也是为了带动团队成长。青年骨干孙帅对此印象很深,“谷主任细心帮大家修改各类总结材料、评审材料,经常改到深夜。”

就这样,在团队的协同合作下,截至9月,三维风场实况已经支撑了13个省份15个城市低空经济示范场景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


bee7a0a6912238db123fc3bb16c39c4d.jpg


2024年12月,谷军霞(左一)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气象局调研基层业务平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供图

2024年,谷军霞的工作经历,迎来了一段影响深远的插曲。这一年,她作为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被选派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工作。

走出专业性极强的研究岗位,来到基层搞调研、坐窗口,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谷军霞坦言,“这就像‘回炉重造’。”

在恩施,谷军霞走遍了8个县市,进乡镇、进农村、进企业。“相比以前做一个‘业务型’科技工作者,基层数据部门工作中更需要统筹谋划、协调沟通,这是对我的挑战,也是一次全新的成长机会。”谷军霞说,带着从这段“充电之旅”中获得的为民服务能量,自己得以用更饱满的精神、更充盈的信心,向气象数据研究的新高峰发起挑战。

在谷军霞列出的任务单上,需要她和同事聚力攻关的还有很多:做到更快、更密、更长,提升核心业务支撑率,充分融合应用国产气象卫星与新型垂直观测资料;围绕地球系统数据建设需求,将产品由以大气圈为主扩展到多圈层……

时间紧,任务重,但谷军霞的动力依然充沛。

“今年大年初一我值班,晚上打车回去,司机师傅说,天气预报一年365天不中断,为你们的职业感到光荣。”那一刻,谷军霞先是欣慰,继而想起了自己在迎新会上说过的话——“要去报效国家的广阔平台,要做出对人民有益的成绩,要把个人价值放在伟大事业中体现。”

那份初心,历经15年光阴,光亮如新。


作者: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