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数据难共享”的“信息孤岛”到“全球覆盖、智能响应”的开放新格局,从技术储备不足的起步探索到“天擎”“天镜”赋能的智慧升级,二十五年来,我国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在国家战略引领下稳步前行。
2001年
中国气象局第4号令公布《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科技部批准并下达基础性工作重点项目“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成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领域首个试点与示范项目。
2002年至2003年
全面开展气象数据共享试点工作,以数据整合和共享服务为主,围绕数据标准规范建设、数据共享策略研究、数据集制作和共享平台开发等方面开展攻关。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http://cdc.cma.gov.cn)正式上线。
2004年
数据共享工作从基础性工作升级为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平台持续优化,由1个国家级主节点及31个省级分节点和若干专题分节点组成,面向社会公益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共享服务。
2006年
转入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建设阶段。
2011年
科技部、财政部认定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同期,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挂牌“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2013年
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V1.0业务化运行。
2014年
突破“地面-雷达-卫星”三源降水融合技术,10公里降水融合产品实现业务化并推广应用。
2015年
中国气象局第27号令公布《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二批《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发布。
中国气象数据网V1.0上线(https://data.cma.cn),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2016年
中国气象数据网正式迁址上云,进一步提升高可靠、高并发服务能力。
中国气象数据网与风云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整合,面向公众提供统一的气象基础资料与产品共享服务。
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上线,推进平台国际化应用。
由科技部推荐,中国气象数据网建设成果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2017年
“华风杯”第一届全国气象服务创新大赛,荣获气象服务系统平台类二等奖。
2018年
中国气象数据网荣获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云应用分会第三届信息技术应用“云鹰奖”最高成就奖。
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太阳能光伏扶贫等气象专题服务。
作为组长单位,联合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相关业务单位,编制《中国气象大数据(2018)》。
2019年
科技部和财政部发布首批认定的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挂牌。
中国气象数据网推出“云+端”服务、移动APP、数据标识等服务功能。
2020年
围绕国家重大事件服务需求,提供战“疫”综合气象服务保障。
研发“云+端”三维可视化工具包及在线制图分析系统,针对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提供灾害过程的二维、三维可视化专题服务。
2021年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建设成果经科技部推荐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2022年
中国气象局“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评价“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获得“优秀”等级。
基于中国气象数据网,构建全球监测、台风、降水极值、高温极值等专题的交互式高质量产品GIS可视化服务,有效支撑北京冬奥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及应急事件保障。
2023年
建成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据汇交系统。
基于中国数据网发布中国气象局第三、四批《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共12类106种数据产品。
建设的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管理平台正式业务运行,实现国省统一管理服务。
2024年
基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发布中国气象局第五批《开放共享气象数据目录暨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训练专题数据》共6类数据产品。
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支撑超70种金融气象指数的发布与服务。
与贵州、深圳、上海三大数据交易所平台实现互联互通,13种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完成数据确权并上架交易。
2025年
建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汇交系统。
基于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面向全球发布中国气象局第六批《中国气候数据产品国际共享目录(第一批)》,对外共享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数据集。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